深远海养殖遇阻制约“蓝色粮仓”建设亟待化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湛江市考察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当前,推动海水养殖由近岸浅水向离岸深海转移是必然趋势,深远海养殖也将成为我国海洋食物生产的主要增长点。但目前深远海养殖仍存在保险保障力度不足、融资门槛较高、产业配套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蓝色粮仓”建设,亟待突破化解。
一是养殖项目缺乏指导体系,保险保障力度不足。我国尚未构建起规模化、标准化的深远海养殖指导体系,在海域水文、底质情况难以全面深入掌握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项目选址、资金投入等普遍存在较大顾虑。深远海养殖还面临台风、风暴潮、海流等海洋动力环境考验,一旦受灾,往往损失惨重。此外,深远海养殖保险理赔体系尚不完善,商业保险公司由于风险无法控制等原因,基本未参与深远海养殖项目保险。以舟山为例,2021年,强台风“烟花”造成浙江舟山18.4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2021年,浙江舟山普陀区六横镇悬山海洋牧场大围栏养殖基地因受台风影响导致养殖大黄鱼逃逸,逃逸大黄鱼价值约9000万元。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介绍,个别深远海养殖项目可以通过市级公司的“一事一议”提供保险服务,但保费较高且尚未形成长效机制。自2022年起,省渔业互保协会也试点推行大黄鱼养殖气象险,视台风风力指标按照百分比判定赔偿标准。但该项保险不覆盖养殖设施设备,且大黄鱼评估价格较低,导致养殖企业投保兴趣减弱。2022年,台风“梅花”期间,养殖企业因设施设备受损导致损失较大,但仅得到80万元大黄鱼损失理赔。2022年普陀区共10家企业参保,今年减少至7家。
二是养殖项目融资门槛较高,限制传统企业转型。深远海养殖设施设备建造成本较高,万吨级鱼类养殖平台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围栏式养殖场仅围栏基础工程投资额也在千万级别,相较之下,传统近岸养殖规模偏小,对设备、人才、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弱,市场准入门槛更低,传统近岸养殖向深远海养殖转型存在阻力。养殖户利用设施设备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的需求较大,但针对海洋牧场、大黄鱼养殖等项目贷款产品,银行放贷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海域使用权证,再评估固定投资,新建项目一般按照评估值的50%放贷,存在评估价值不高、放贷额度低等问题。以普陀区为例,现有海上养殖企业32家,其中90%以上为小规模企业,平均投资规模约200万元,因缺乏海域使用权难以办理抵押贷款,信用贷款额度最高仅50万元,企业资金缺口较大。
三是养殖项目产业配套薄弱,企业盈利空间受限。深远海养殖在品种选择、苗种繁育、生产工艺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生产物资供应、能源供给、渔获保鲜与加工、冷链物流、流通渠道建设等产业链环节仍不够完善。已知的国内养殖平台95%以上均以养殖高品质大黄鱼为目标,养殖品种较为单一,缺少拉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品种,如大西洋鲑、苏眉鱼和金枪鱼等高价值鱼种养殖极少。如浙江舟山养殖的岱衢族大黄鱼,其子代迭代已经历十余年,因长期的近亲繁殖, 遗传多样性降低,许多优良性状丢失,已产生严重的种质退化现象,导致该鱼种经济性状衰退,生长速度变慢,养殖周期变长。此外,市场对养殖水产品的认同度普遍不高,养殖水产品与野生水产品相比市场价差异极大,产业盈利空间有限。以大黄鱼为例,1千克以上野生海捕大黄鱼售价可达同等规格深海养殖大黄鱼的5—10倍,大规格野生海捕大黄鱼售价甚至可达同等规格深海养殖大黄鱼百倍以上。
对此,建议,
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沿海省市应成立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二是强化规划引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布局,出台深远海试验养殖扶持政策和系列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规划,对养殖环境监控、生产区内自然物种及其产地保护、航海及其灯光许可、养殖场管理、鱼群健康管理和废弃物管理等进行科学谋划,由农业农村部授权地方政府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养殖许可证,规范企业养殖行为。三是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建设。统筹推动科研院校、主管部门、行业代表共商共议,研究制定养殖用海、生产准入等审批制度和标准,明确行业进入门槛。研究出台深远海养殖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为经营主体生产过程提供技术遵循。建立健全深远海养殖政策性保险机制,对非正常情况下因遭受海洋自然灾害(台风风暴、鲨鱼袭击等)而造成养殖损失(养殖设施毁损、鱼类逃逸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保险赔偿。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国家政策性银行及专门基金应加强对深远海养殖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推动融资租赁等新模式在深远海养殖业的应用,以缓解深远海养殖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试点式推行深远海养殖设施设备补助政策,对新建深远海养殖设施(超大型网箱、养殖工船)和从事深远海养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深远海养殖所使用的养殖工船、辅助船舶等,参照远洋渔船标准给予燃油补助;设立深远海养殖示范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在育种、疫病防控、饲料研制、装备建造技术研发、设施研制和生产示范等方面的引导性资金投入。引导银行、商业保险机构健全深远海养殖专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以政策性资金、银行信贷、产业基金、保险等综合性深远海养殖产业金融扶持措施,缓解企业投资、转型压力。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优化产业链条。围绕深远海养殖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针对深远海养殖中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提升水产种质,不断提高深远海养殖品质经济效益和抗病能力,持续提升深远海养殖亩均产值,从源头上保障养殖户盈利空间,可以由农业农村部和沿海省(市)科技主管部门针对深远海养殖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性技术问题设立科技专项,地方政府各类科研项目应向深远海养殖倾斜。支持深远海养殖企业开展适用性技术研发和管理模式创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市场竞争力。加快深远海养殖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大对养殖企业建设用地、设施用地指标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扶持培育深远海养殖领域龙头企业,形成深远海养殖全国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