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我国海水养殖业尚存三大短板
普陀区财政局唐伟反映: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以满足群众生活、产业转型、出口外贸、生态发展等多方面需求,以舟山市普陀区为例,2022年海水养殖产量47826吨、产值86128万元,同比增长7.68%。其中:海上养殖面积3195亩,产量15872吨;滩涂养殖面积3105亩,产量6225吨;围塘养殖面积15795亩,产量25729万元。但随着社会转型加速,海水养殖业面临发展空间受限、产品单一、盈利不高等困境,亟需关注。
一是传统养殖空间不断萎缩。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业、旅游、港口及海岸工程快速发展,传统海水养殖空间受到挤压,围堤填海使养殖面积缩小,养殖功能逐渐丧失,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普陀区2022年养殖面积1473公顷,比2017年减少749公顷。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加剧,部分水域滩涂养殖容量过大,养殖内外环境污染,水产种质资源受破坏,需长期治理。如普陀2021年起投入1500万元处理养殖尾水,使养殖尾水达到相关要求后才排放。
二是传统养殖发展动力不足。水产行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层次较低,生产观念、经营方式均较传统,对场地和设施的改造升级意愿较低,也导致传统养殖区的基础设施老化普遍、外拓能力有限,多数港池、育苗场仍需进一步改造。且水产中介服务及产业化组织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服务水平较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致行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如普陀区每年组织相应的养殖技术培训2期以上,培训养殖人员80人次以上,无法较好满足全区1076名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
三是深远海养殖门槛仍较高。我国现有的海水养殖技术主要基于近岸生产实践积累,尚未构建起复杂下规模化、标准化的深远海养殖指导体系。在海域水文、底质情况难以全面深入掌握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项目选址、资金投入、海洋动力环境考验等普遍存在较大顾虑。同时,深远海养殖装备建造运营成本及管理技术成本均远高于传统近岸养殖。万吨级鱼类养殖平台投资均在千万元以上,如“国信1号”养殖工船仅造价就高达4.5亿。深远海养殖用海审批、生产准入审批、海域使用金征收等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且目前仅省渔业互保协会试点推行依据风力等级进行理赔的大黄鱼养殖气象险,暂无专门养殖信贷。
四是产业配套较弱营利有限。现有的海水养殖在品种选择、苗种繁育、生产工艺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生产物资供应、能源供给、渔获保鲜与加工、冷链物流、流通渠道建设等产业链环节依然不够完善。当前的国内养殖平台95%以上均以养殖高品质大黄鱼为目标,养殖品种较为单一,缺少大西洋鲑、苏眉鱼和金枪鱼等拉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高价值国际化品种。同时,养殖类水产品的市场认同度尚不及野生,如1千克以上野生海捕大黄鱼售价可达同等规格深海养殖的5-10倍,大规格野生海捕大黄鱼售价高可超百倍。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养殖扶持体系。建立健全海水养殖业金融扶持体系,发挥担保、保险、银行等机构合力,对符合条件市场主体给予资金周转便利。完善燃油、人才、苗种、饲料、场地、海域等各环节奖补,对非正常情况下因遭受各类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相关市场主体给予一定补助。
二是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支持对深远海养殖中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支持相关主体开展网衣清洗、渔获起捕、品种杂交以及养殖监测与管理等生产环节自动化与智能化研究,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设施建设。
三是着力突出中国特色。结合中国各地实情,抓住大黄鱼、梭子蟹等中国本地水产品种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水养殖体系,重点在养殖操作规范、本土苗种繁育、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体系全周期追溯、鲜活制品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2023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