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背景下推动深远海养殖发展 存在三方面制约产业动力不足亟待破题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3-08-22

普陀区特约信息员、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朱晓莉反映: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益匮乏和近岸养殖规模的临触瓶颈,推动海水养殖由近岸浅水向离岸深海转移是必然趋势。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化海洋渔业建设的重要方向。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提出全产业链全环节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任务。调研发现沿海地区发展深远海养殖主要存在三方面制约,亟需破题。

一是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养殖项目投资风险难以预估。我国现有的海水养殖技术主要基于近岸生产实践积累,尚未构建起复杂下规模化、标准化的深远海养殖指导体系。在海域水文、底质情况难以全面深入掌握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项目选址、资金投入等普遍存在较大顾虑。同时,深远海养殖还面临着台风、风暴潮、海流等海洋动力环境的考验,一旦受灾,损失惨重,且当前养殖的保险理赔体系尚不完善。夏季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19772022年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年均达到7.3个,对沿海地区养殖的威胁较大。如2021年强台风“烟花”造成了浙江舟山的18.4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亿元。20223号台风“暹芭”造成广东阳江深水网箱遭遇毁灭打击,400多口深水网箱9成以上被摧毁,损失或达8亿。目前仅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试点推行依据风力等级进行理赔的大黄鱼养殖气象险。

二是深远海养殖技术资金门槛高,传统养殖企业转型乏力。深远海养殖装备建造运营成本及管理技术成本均远高于传统近岸养殖。万吨级鱼类养殖平台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如“国信1号”养殖工船仅造价就高达4.5亿。相较之下,传统近岸养殖规模偏小,对自动化设备和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弱,市场准入门槛更低。以浙江舟山市普陀区为例,区内现有养殖企业43家,其中90%以上为传统养殖企业,平均投资规模约200万元。传统养殖企业资本能力不足,导致传统养殖从业者转向深远海的意愿普遍不强。据传统养殖企业负责人反映,深远海养殖前景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但因投资门槛高无力转型。

三是产业链配套基础薄弱,养殖营利空间受限。目前,深远海养殖在品种选择、苗种繁育、生产工艺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生产物资供应、能源供给、渔获保鲜与加工、冷链物流、流通渠道建设等产业链环节依然不够完善。已知的国内养殖平台95%以上均以养殖高品质大黄鱼为目标,养殖品种较为单一,缺少拉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品种,如具有高价值的大西洋鲑、苏眉鱼和金枪鱼等养殖极少。同时,市场对养殖类水产品的认同度普遍不高,养殖水产品与野生水产品相比市场价差异极大,产业营利空间有限。以大黄鱼为例,1千克以上野生海捕大黄鱼售价可达同等规格深海养殖大黄鱼的5-10倍,大规格野生海捕大黄鱼售价甚至可达百倍以上。

对此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养殖用海、生产准入等标准体系,优化资源评估、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内容,为深远海养殖提供战略指导和长远规划。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深远海养殖项目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包括环境影响、养殖效益、风险管理等方面。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发展规划,确保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建议比照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进一步健全深远海养殖政策支持和政策性保险体系。鼓励和支持传统养殖企业向深远海养殖领域转型。比如提供财政补贴、减税优惠等经济政策,降低技术资金门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优化技术和产业链条,通过技术支撑提升深远海养殖水产品品质,降低技术研发成本。加强深远海养殖产业链的配套建设,包括养殖设备制造、养殖用品供应、加工销售等环节。进一步夯实产业链各环节,强化品牌建设,研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深远海养殖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认同,提升养殖营利空间。

2023822

 

返回上页】【打印】【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舟山市普陀区委员会(ptzx.putuo.gov.cn) 版权所有

地址: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商务中心1号楼 电话:0580-3019377 邮箱:ptzx@putuo.gov.cn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