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地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挑战
区政协特约信息员唐伟反映:一直以来,地方政策性融资性担保机构确实能解决企业的部分融资难题,但受限于多方面原因,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仍属杯水车薪。
一是时效有待提升。在政策性融资性担保体系建立后,受注册资金、国有控股或参股等准入条件限定,民营担保公司退出市场,担保行业进入规范经营、有序管理的正确轨道。在担保市场正规化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批流程的复杂及低效的弊端较为明显。企业不单在担保需要走贷款审批流程,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还要走审批流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评审因其自身体制机制限制,导致一笔新增担保申请业务从提供资料到上会评审需要几周等较长时间。而新兴产业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为主,对资金有较高的时效性要求,若因审批流程过长,即使最后获得了资金,也难解燃眉之急。
二是门槛有待降低。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降低自身的担保风险,往往需要申请担保企业提供相应反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不动产等。即使行业前景乐观,企业经营正常,担保机构还是无法真正提供信用担保,尤其是对担保金额相对较大的业务更是需要提供足额的反担保。企业若无法按时还贷,担保机构发生代偿,将进行追偿,若反担保价值不足,则担保机构资产中属于国有部分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出现上述问题,势必对担保机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追责是否存在渎职问题。由于新兴产业一般无法提供足额的反担保,融资性担保机构会选择控制风险为先,导致担保流程无法简化,抬高担保门槛。
三是面临一定风险。即便目前融资担保机构同银行开展合作,风险责任比例为二八开,加上省担和国担的支持,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极低的担保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出现的代偿损失。例如:假设担保机构年担保金额达到5亿,按照1%/年的费率收取保费,则年收入为500万元,出险代偿按照担保金额的3%/年计算,则需代偿1500万元。即便每年国家或省市有各类补助,加上计提的各类准备金,也无法覆盖损失。新兴产业投入多、周期长,加上缺少反担保资产,存在一定担保代偿风险。若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面临亏损风险,导致新兴产业获得银行融资将再次遇到困难。
为此,建议:
一是优化流程。在确保金融风险可控且有地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等官方机构信用背书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批流程和环节,提高针对新兴产业的贷款审批效能。
二是设资金池。建议设置担保“资金池”,视融资担保机构当年代偿赔付情况,向“资金池”注入相应的资金或每年往“资金池”注入固定资金,为担保机构支持新兴产业扫清后顾之忧。
三是视情免责。建立健全担保免责机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有关人员如按照流程操作,尽职尽责完成自身工作,即便出现代偿损失,相关人员也能免除责任,有利于提高相关人员的办事积极性,提升整个担保机构的办事效率。
2021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