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问题思考及建议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1-11-03

区政协委员张挺反映:远洋渔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海洋捕捞业大国,远洋捕捞产品营养丰富,对保证人们饮食健康和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远洋捕捞品种主要包括金枪鱼、鱿鱼、秋刀鱼、南极磷虾和竹荚鱼等,自1985310日我国第一支由12艘生产渔轮和l艘冷藏运输船组成的赴西非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港出发开始,实现了我国远洋渔业“零”的突破。经过30多年迅猛发展,我国远洋渔业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

20154月,农业部发布《关于舟山市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意见》(农渔函〔20154号),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正式在浙江舟山建立,山东荣成、福建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也分别于2016年、2019年批准建设,逐步形成了覆盖南北方的三大国家级基地建设,为国我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均衡发展奠定了集聚优势。以舟山为例,近年来,舟山为家远洋渔业基地进一步发挥主体定位功能,远洋产业链条更完善、招商集聚效应更凸显、金融产业服务更融合,进一步促进舟山远洋渔业在我国渔业的优势产业地位,形成以太平洋、大西洋为主作业区域,以民营企业占主导的集远洋捕捞、船员输送、渔获运输、码头装卸、冷藏加工、冷链物流、内外贸易、船舶修造、渔业特色旅游等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上下游全产链式配套的远洋渔业产业格局。

目前我国现有远洋渔业资格企业172家,远洋渔船2700余艘,较2012年的保有量1793艘增长超过50%,捕捞总产量持续增长,增势喜人,但应该看到,由于远洋渔船数量增长快于总产量的增速,年均产量实际呈下滑态势。

2020年疫情的大肆蔓延,导致公海生产人员由于担心家庭人员、作业环境孤寂、外部信息闭塞等因素而发生心理变化,作业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影响,捕捞效率下降,另外航班停航、运输船次减少,作业船舶无法在国内外港口停造检修,船舶安全和船员安全迫使许多远洋渔船提前结束汛期回港整休,以舟山为例,2020年因疫情原因提前回港进坞维修船只超过150艘,出现罕见的船舶进坞排队情况,而大量的船员隔离成本、防疫物资成本等都让远洋渔业遭受打击。如果说提前回港只是短暂性打击,鱼货价格的持续下跌则说得上是远洋行业的致命打击。疫情暴发,餐饮业首当其冲,各省先后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国人民响应号召、居家隔离,各行各业停工停产,消费前端各大学校食堂、工厂企业食堂、餐饮业等春节期间库存基本没有消纳,而2020年大批渔船回港,舟山就有10万吨级鱼货涌入港口冷库,疫情稳定后,由于饮食的满足感具有厌恶峰值,不会出现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形成买方市场,引起供需失衡的恶性循环,以舟山为例,远洋鱿鱼(不含阿鱿)鱼货平均售价从2019年的12000/吨自20205月起连续下跌,2020年均价不足10000/吨,而2021年以来情况更加糟糕,已经突破7000/吨,还在低位游走。结合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目前我们认为我省远洋渔业还面临以下短板:

一是远洋水产品市场价格缺乏宏观调控。由于远洋渔业行业的特殊性,人工成本及动力燃油费等成本构成了汛期主要成本,且占比在60%以上,而运输费、冷藏费、码头费等随销量增减的变动成本则遵循行业规律调节,由于人工成本逐年上升,而燃油受国际油价影响2021年上浮近20%,远洋捕捞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步压缩并趋于稳定,甚至有倒挂势头,而保本的重要因素则是“靠天吃饭”的捕捞产量,由前述可知,由于我省远洋捕捞渔船的规模仍然很大,年均产量有下滑趋势,加之鱼货售价低,现金流回款慢,销售周期拉长,增加冷藏费等经营成本,2021年对远洋渔业行业来说无疑才是“真正的冬天”。目前远洋水产品市场价格主要由市场“无形的手”调节,供求增加,价格趋于下行,由于疫情影响,价格已经低于单位成本,缺乏宏观调控,不利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长远目标实现。

二是远洋渔船装备老旧自主知识产权低下。一方面,我国远洋渔船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个人船东渔船,“散、乱、弱”现状表现仍比较明显,缺乏像大洋世家这样一批集团化运作、产业化运营的规模远洋企业,研发意愿及研发水平和能力相对低下;另一方面,远洋渔船生产及技术装备研发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使用期限久等特点,很少有企业愿意将远洋渔船装备研发改造作为一项核心竞争力打造,没有形成远洋装备科研创新环境。

三是远洋捕捞规模化效应不足。由于个人船东远洋渔船仍占据主导,“散装化经营”是普遍现象,1个或几个船东经营1艘或几艘远洋渔船,各自为政,物资配送、人力资源、燃油加注等均是个别谈判、差别运营,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船队船员队伍统筹安排、后勤物资统一调配、市场销售产供一体、动力燃油战略谈判的规模化效应,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远洋捕捞渔业的利润空间,加之渔船老化修理维护费增加、生产捕捞设备陈旧、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下跌等因素叠加,必然进一步降低毛利差,也不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渔业产业。

四是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形势严峻。虽然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公海鱿鱼资源养护促进我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要求,自202071日起,我国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关海域试行为期3个月的自主休渔,但对于明显改善我国远洋渔船数量多、规模大、渔场少的“僧多粥少”失衡现象仍不理想,一方面是渔船保有量稳步增加,另一方面新渔场开辟速度慢及开发程度低,渔船作业没有合理引导和控制,作业区域集中,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明显;过度捕捞导致市场供应明显增加引起供需失衡现象,导致鱼货物价格下滑的市场效应,不利于远洋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建议:

一、适时引导有关部门指导远洋水产品价格。一是建立全国、省、市三级远洋水产品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定期分析价格差异和形成原因,通过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统筹全国远洋水产品市场供给。二是引导有关部门做好远洋水产品市场价格的预测和调控工作,参照“生猪肉”管理模式帮助远洋渔业企业走出2021年严寒的“冬天”。

二、加强远洋渔船装备研发投入。一是鼓励集团化企业加大远洋渔船生产、通讯装备研发投入,提高捕捞效率和质量,提供科技型企业认定优惠条件;二是引导和组建具有专业化团队水平、系统化操作理念、科学化知识体系的资本型企业集中力量研发远洋渔业装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远洋渔业投入产出比,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三是指导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发挥远洋渔业企业优势互补,做强不同公海作业区域装备精细化程度;四是进一步强化远洋渔业产学研用结合,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宁波、舟山远洋及海洋相关专业生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优质人才资源流入远洋渔业版块。

三、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少而精。一是出台针对性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及补贴方案,及时完成老旧船舶报废,鼓励远洋企业收购个人船东渔船,逐步有序降低个人船东渔船数量,结合新渔场开发进度,对全国远洋渔船保有量进一步总量控制;二是集团化、公司制远洋渔业企业运作,着力培养具有明显特色和较强实力的远洋渔业企业规模发展,打造“远洋品牌名片”,助推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聚焦精深加工延伸第三产业。凸显主业特色,形成优势力量,通过横向一体化并购、纵向一体化重组等形式进一步强化远洋鱼货高端精深加工力量,减少捕捞渔船规模,宏观稳定捕捞产量产出,组合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远洋鱼货加工集团公司,并适当延伸至第三产业餐饮业,拓宽加工输送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消纳模式,引领前端市场消费,参与直接竞争,形成独具特色的“远洋特色餐厅”。

五、加大新渔场开发规划力度。一是要合理规划生产区域,统筹全省远洋渔业生产作业区域,淘汰一批老旧生产渔船,控制并逐步稳定我省远洋渔船总体保有量和渔船指标;二是加大新渔场开发力度,促进多边合作,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根据渔场渔汛周期、渔种生产周期等多种因素,在我国公海自主休渔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培育新渔场。

六、辐射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人才集聚效应。以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为依托,建立国家级远洋渔业人力资源市场和服务中心,为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江苏等省份提供远洋渔业专业人才交流和成长平台,让远洋专业人员有的放矢,试行远洋渔业人才评价标准和等级认定,引导更多的专业人才注入我国远洋渔业发展。

                             2021113

返回上页】【打印】【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舟山市普陀区委员会(ptzx.putuo.gov.cn) 版权所有

地址: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商务中心1号楼 电话:0580-3019377 邮箱:ptzx@putuo.gov.cn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