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我国存贷款利率下调引三隐忧
区政协特约信息员唐伟反映:今年4月央行出台存贷款利率下调政策以来,受到市场普遍欢迎。但受长三角等多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反复等影响,存贷款利率下调仍引发三方面普遍隐忧。
一是存贷款利率下调倒逼部分居民还贷。随着存款利率的下降,贷款利率端的普通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利率等随之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按揭房贷基准利率4.45%,对比原6.2%出现下降,对降息以后的新购房用户有一定积极引导作用,但对于降息前的已购房用户,较低的银行存款利率将推动储户取出储蓄资金优先用于偿还之前的房贷而不是用于消费,进一步降低社会资金流动性。即便没有存款的个体,也会通过借贷利率更便宜的金融资金去还按揭更高利率的贷款,使初衷想拉动消费和投资的降息,被部分人群用于挣取贷款净利差。据中原地产研究院测算,以贷款100万、期限30年计算,房贷利率由4.6%下降至4.45%,月供减少89.25元,可省3.2万元利息。而以重庆为例,一年不到的时间,首套房贷利率从5.85%下降至4.25%,同样以贷款100万、期限30年计算,利息差达35万元以上。
二是存贷款利率下调无法迅速提振经济。贷款利率下调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中小微企业融资,但因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最终目标仍为盈利,以目前中行、建行等行部份网点为例,三年期存款利率为3.15%,商业银行只高不低。此前各行存款利率更高,多数在3.75%以上,而中行发放的贷款年利率不足4%。相较于贷款利率下调,稀释存款利率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当净息差不足以吸引商业银行时,商业银行倾向于将储蓄所获资金用于购买更稳妥的金融债券,而用于扶助企业的意愿则更低。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47503亿元,平均利率3.44%,其中一般债券3.44%,专项债券3.43%。对比疫情背景下发放企业贷款的风险因素,显然投资相应金融债券更具安全性和吸引力。
三是存贷款利率下调不当消极影响消费。受疫情影响和降价、烂尾和停贷潮引发的房地产行业低迷等影响,存贷款利率下调向社会释放了一个消极的信号。原本想通过调低存款利率让储蓄涌向消费端,但居民出于除险保安心理,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共增10.33万亿元,即上半年平均每天约571亿元存款涌向银行。同时,除了储蓄以外,受贷款利率下调影响,货币基金、金融证券、国债甚至民间借贷等领域反而成为吸收居民存款的渠道,而不是投资和消费端。以基金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场已有3337只基金达到2021年12月31日点位,其中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回血”比例较高,分别为86.22%和99.70%,且上半年平均收益率为正,这表明相当部分居民资金倾向于进入此类低风险的固收类资产。
建议:
一是严防消费贷、经营贷等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行为。通过银行自查和监督检查等方式,对消费贷、经营贷违规进入楼市等现象进一步强化管理。对违规贷款进行收回或制定清收计划,在信贷管理系统内设置用途风险提示,建立风险预警监控管理平台,同时加强客户准入管理。建议银行对客户推出灵活变通的存量贷款优惠申请服务,避免客户提前还贷以保证合适的客户粘性。
二是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一环,银行业的监管力度要始终保持“严”字当头。重点关注授信管理不到位、信贷业务违规等问题,监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披露和数据监管。严格加强对银行资金往来及通过参与股权投资等方式的对外投资行为的监管。
三是合理引导和提振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需求。以试点方式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同时,扩大内需还应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挖掘乡村消费潜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费。银行要利用流动性充裕的阶段性特点加大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保证实体经济有序发展,从而稳定就业岗位、增加居民合理收入及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