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湾神功池畔

  作者:孙峰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3-12-28

旧时沈家门的一些村落地名蛮有意思,与其他普陀小岛的“岙”地名不同,很多都以“湾”相称。如,蚂蚁岛上有大岙、后岙、兰田岙、洪船岙等,而沈家门则大多称“湾”,如泗湾、大蒲湾、小蒲湾、茶湾、荷叶湾等。

泗湾是古代沈家门的主要人口集聚点,在明代起就已经是军港所在地。泗湾旧称司湾,明代就在那里建立宝陀巡检司,故名。军民驻守于斯,解决水源问题首当其冲,所以沈家门老井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沈家门泗湾的地域范围比较广,包括戚家湾、外泗湾、里泗湾等。

戚家湾下神功池

神功池,俗称大井潭,位于今沈家门北安路与戚家湾路口,占地约150平方米,呈不规则形。该池最初是一个小井潭,为马鸣王庙的庙井。在民国十三年(1924),戚家湾口开凿神功池时,曾出土过船板、铁锚及桅杆,证实明清以前戚家湾、外泗湾一带都濒临海滨。

开凿神功池,在当时沈家门渔港可是一桩盛事。民国十三年(1924),邑绅刘云茂秉承先父刘鹤龄遗愿,醵资开凿这个人工池塘,蓄水3850立方米,可供附近三千居民饮用。池内壁用块石垒砌,其间镶嵌“神功池”三字石刻。刘云茂即沈家门商会会长刘寄亭的叔叔。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四日《定海舟报》曾发表记者陈梦鹤的一篇社评《建筑鹤龄泉感言》,其中也提及神功池修建情况:“沈家门司湾神功池,系刘云茂先生仰示先志,募款敷建。……四围以水泥砌成,水清如镜俯可测天,全镇三千余户之饮水,完全以给。于是吾人行经该地,度其地形,甚服其计之神,而饮水思源,尤感其功足多。”文中云,沈家门全镇三千余户居民用水全仗此潭,可见该潭规模宏大,水源极为丰富。关于此地水源,民间有传说乃“青龙化水”之功。

据普陀赵学敏老师收集的一则民间故事,说很早以前,某一年大旱,梅雨季节以后连续数月都没有下过一场雨,沈家门一带家家水缸朝天,众百姓祈盼甘霖。沈家门青龙山上的小青龙,心里也十分着急,恨不得立马口吐大水,降一场大雨。但是没有天庭的许可,小青龙不敢私自降雨惠民。于是他去请教对面白虎山上的白虎大神。白虎给他出了个主意,说:“龙可化水。”小青龙说:“可是我没这个权力私自化水下雨呀!”白虎笑着说:“我没叫你下雨,只是叫你化水呀!你可去莲花洋喝些水来,吐在沈家门几个地方,这样细水长流,就可解百姓之忧了啊!”

小青龙一听,连连称善。他赶紧腾云凌空,俯首莲花洋,饱喝一肚子的水,又飞回沈家门,找了两个地方吐水,一口吐在戚家湾,一口吐在岭陀山。于是这两处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泉流。

老百姓知道后,就在戚家湾的山脚下挖了口井,就是泗湾庙旁的老井。再后来,这口老井就被扩建成神功池,成为当时沈家门人赖以生存的大井潭!

洪家塘的双眼井

双眼井,是泗湾洪家塘最有名的老井。位于泗湾路174号附近。目前该井已经被封盖,不再使用。井口呈方形,边长三米多。原来的双眼井其实是一个大水潭,当中用石板隔开,像一座桥,大水潭就一分为二,故称“双眼井”。一侧井壁嵌有石条延伸到井底,便于民众在旱天下井打水。

提起洪家塘,旧时沈家门最出名就是豆腐担。旧谚云:外泗湾豆腐担,里泗湾便桶担,说的就是外泗湾洪家塘一带的老百姓多开豆腐坊,每至早晨,一担担豆腐就从泗湾小路挑出来,赶早市到小菜场出售,全沈家门的豆制品几乎都是那里生产的。里泗湾便桶担,则说的是那里的村民多从事种植业,昔日便桶里装的就是“农家肥”。

从事“豆腐担”的有十多户人家,如洪家、李家等,集中在今泗湾东路的洪家塘一带。因为那里水源比较丰富,其中的双眼井,就是豆腐坊的主要水源。一口双眼井,几乎派生出一个村落的产业发展,这就是旧时老井的价值所在。至上世纪50年代,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豆腐担合作经营,演变成集体性质的“水作社”,隶属粮食系统。

做豆腐,需要丰富水源。双眼井的井水,被一担担挑到豆腐坊。先是把黄豆洗干净,然后再用水发涨,黄豆要用井水浸泡一天一夜。然后就开始在晚上磨黄豆,烧制豆腐浆。豆腐的凝结也有个过程,先用布袋榨出豆腐渣。过滤后的豆腐浆再用生石膏凝结,倒在豆腐格里,用布垫好,最后做成豆腐,早上五六点钟“豆腐担”就出发了。这些豆腐坊很多是夫妻两人打理,这个祖传的行业十分辛苦,上午卖完豆腐,中午还要洗涤布、板等各类工具,下午略作休息,晚饭以后便又开始磨、烧、滤等一系列工序。豆腐全靠水做出来,浸泡、磨浆、洗涤都需要用水,而双眼井就是洪家塘“豆腐担”赖以生存的水源。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双眼井一直是当地村民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其水质好,沈家门的一些酒坊如德顺坊,后来也曾采用双眼井的井水来酿酒。

里泗湾多水井

里泗湾,这是一个山谷间的狭长村落,居民分布于泗湾路两侧,其北面是尖峰岗,西边是大平岗等山,东边是茅草岗等山岗,地下水资源丰富,因此水井分布比较多,从北到南,依次有林家井潭、毛家井潭、为民井、六队井、天丰庵老井等等。

里泗湾林姓人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上林家、下林家。

上林家在里泗湾北面,有老井名“上林家井潭”。老井位于泗湾路330弄,老井的历史可能与林氏家族的定居有关,据1999年《林族祖堂纪念册》记载,林族先祖林万春于两百多年前从定海迁徙至此,“生根落脚”在上林家中央道地建祖堂,后林族子孙兴旺发达,又散居于戚家湾等处。可见上林家井潭亦有200多年历史,其原为小井潭,后来得到扩建,现井潭为20096月新修,泗湾村民委员会树有一个碑铭,足见当地村民对老井保护的重视。

上林家的南侧,有毛家井潭,至少亦有100多年历史,位于泗湾路367号附近。该井呈方形,长一米左右,现井为20094月重修,泗湾村民委员会也树有一个“毛家井潭”碑铭。

据当地毛姓老人介绍,毛家是从白泉皋泄岙搬过来,毛家太公在这里买地置房时,已经有这一口老井存在,原先老井比较浅,是一个小井潭,天冷水热,水面会冒烟。井深有两到三米。夏日常有“水井姑娘”在水面上游弋,后来房子造得多了,水质稍微有点变差。老人所说的“水井姑娘”,是对水上一种小动物水黾的俗称。水黾是水生半翅目类昆虫,身体细长,非常轻盈,前脚短中脚和后脚很细长。水黾对水质非常敏感,“水井姑娘”是乡村老井的“水质指标昆虫”,它的活动直接反映了水井水质的好坏。

里泗湾最有名的古迹,当属天丰禅院,禅院有老井一口。天丰禅院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初建时为三间茅屋。光绪十四年(1888),福建僧人宏梅法师到此,见林泉清幽,堪为清修之所,遂募资重建大殿、厢房,取名为“天丰禅院”。后经逐步扩建,形成规模,现为普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禅院老井为建寺时所挖,至今亦有150年历史。井位于寺院厢房一侧,该井大雨不会溢,大旱不会涸,甘冽清澈。今经过修整,水泥铺盖井口,只留出一方井口。

 

返回上页】【打印】【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舟山市普陀区委员会(ptzx.putuo.gov.cn) 版权所有

地址: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商务中心1号楼 电话:0580-3019377 邮箱:ptzx@putuo.gov.cn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