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烈士:英魂不朽 光辉永驻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2-07-12

周山烈士:英魂不朽 光辉永驻

翁瑜霞

东港街道红旗村观碶头上戚家,绿树成荫,农田环绕,一口水井附近立有一块石碑,此处便是周山烈士故居遗址。

周山,原名周中奎,乳名安澍。1917年1月27日出生于观碶头村。1933年,周山从定海中学初中毕业,因品学兼优,由学校推荐到该校创办人刘鸿生在上海开设的“元泰煤号”当职员。

在此期间,周山目睹黄浦江上泊满外国兵舰,租界里洋人横行霸道,民族工业萧条;想到日寇的铁蹄从东北到华北,进而踏入中原。时局的影响及与地下党员的交往,使周山这个来自海岛的青年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苦难人民,决定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周山参加煤业救护队,冒着生命危险,带领队员赴战地救护伤员,送慰问品,分发传单。此后,他带领救护队大部分成员撤至皖南岩寺集中后参加新四军。三年后,周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参加新四军东部教导员第一期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任军政治部组织调查统计科干事,经常深入苏南敌后进行调查和巡视,多次出色完成保卫、锄奸任务,受到军部嘉奖。1940年春,周山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军法处负责人。同年6月,随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一起代表新四军赴泰州,与鲁苏皖边区游击队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谈判,为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中间势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翌年,党组织派周山赴苏中地区参加地方政权建设,期间,周山率工作队在高邮县柳堡,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以贫雇农为主体的联合各阶层抗日进步人士组成的“三三制”政权,这对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层建设影响深远。

1946年11月24日,周山率百余名干部战士插入国民党重点“清剿”地区,在高邮县界首区周家垛(现江苏省高邮市周山镇)部署“反扫荡”斗争时,遭遇敌二十五师两个连和“还乡团”袭击。周山见敌众我寡,当机立断组织突围。他带着一个班断后,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转移,最后不幸牺牲。全国解放后,高邮县人民把烈士忠骨迁葬于烈士陵园,并将界首区命名为“周山区”(现为周山镇),以志纪念。

周山儿时生活的红旗村观碶头,其自然资源并不富饶,但村民们还是用勤恳的双手发家致富,这里的观碶头晒场闻名遐迩。2019年,村里投入资金,全面铺设了污水管网,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晒鱼干基地,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鱼干近100吨。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这里也即将迎来大变样。

返回上页】【打印】【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舟山市普陀区委员会(ptzx.putuo.gov.cn) 版权所有

地址: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商务中心1号楼 电话:0580-3019377 邮箱:ptzx@putuo.gov.cn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