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乡贤顾生岳教授二三事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6-02-29

(一)

甲午年春节,老同学刘颐昌来访,两人相见都盯着彼此白发叹息,说近三十年不见,都衰老如是。他风趣地说这次回故乡是被北京雾霾逼回来的,要在家乡好空气里养肺。遂后他谈到前年逝世的老同学顾生岳,不胜惋惜,他回忆1987年在家乡一次同学聚会,来了九位老同学,到朱家尖乌石塘去凭吊抗倭遗迹。当时原想摄影留念,但那时朱家尖没有照相馆,回沈后刘配潜同学作东在中大街一家饭店酒叙,席间有人提议请顾生岳同学绘出今日聚会场景,请刘颐昌同学写个序,于是买来宣纸举笔墨后,在邻桌铺纸,碗里倒墨,顾生岳凝思片刻,绘了一幅乌石塘与海的水墨画,大家拍手示谢。那时刘颐昌已写好序文交给我,要我抄写成横幅配画,因时已晚,灯光又暗,只得回家抄写,第二天我抄写好序文交给刘颐昌同学。因那时沈家门没有裱画店,遂请刘颐昌带回北京裱装,据刘同学回忆,此字画裱好后曾拍过照片发送各同学。原件被上海的几位同学拿去传阅,现在不知去向了。我说我没有收到过照片。刘同学遂掏出手机,在手机存储中拣出此字画,但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了,我拍下来,睹此大有物存人亡的感叹。刘颐昌提议说,他想在九十岁初度即顾生岳同学逝世五周年时,把存世的五位同学叫回乡聚会纪念他,还是请你写一幅纪念顾同学的书法留念,算是了却心愿吧,我点头允诺,他在沈家门住到清明,回北京去了。

乙未年春节刘颐昌同学没有回乡,据说他已在去年冬季过世了。

(二)

从刘颐昌同学转拍的照片中依稀可以看出1987年那次同学聚会纪念字画。顾生岳水墨画中海洋浩瀚气势与其相同的乌石滩形象逼真,大家都说是大师手笔。当年顾生岳身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一级教授,为我国文艺界著名学者。刘颐昌的序文写道:“丁卯春同学九人,相约会于朱家尖乌石塘,回忆童年曾游乐趣,凭吊抗倭遗迹,史传明嘉靖甲寅仲夏倭寇犯境,沈家门水寨官兵血战莲花洋,聚歼于乌石塘,遂得民安。同学刘君、顾君、留君三人同龄均属花甲,因嘱为文、为画、为书以作老友聚会纪念”。字迹为我所书。当年九位同学均已六十以上。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已大多亡故,能联系上的仅一人,我们这一代同学,童年经历抗日战争,青年经历解放战争,有的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文革时相互隔绝十多年,至改革开放后才有相聚机会,虽然大多数同学成为学者或事业有成,但都步入暮年逝去,再无机会聚会了。

(三)

我为履行对刘颐昌先生的承诺,找出当年顾生岳画毕海天乌石塘后裁下一小片空白宣纸,我要求他画竹,他不经意描了几笔,居然成幅,我收藏至今,我缅怀故友,配写一幅行书,记述此画来历,又写“乡贤遗墨”四字横幅,综合成立轴,以备今后书画院举办纪念顾生岳教授书画展时展出。

(四)

我最后一次见到顾生岳教授是在200811月,当时普陀书画院正在举办“顾生岳教授作品暨普陀、岱山县区书画联展”,为此,顾生岳特地从杭州赶来,开展当天,他与当地领导寒暄完毕,我就陪着看展出作品,期间,他讲了一些有关书画艺术的看法,我记忆犹新,他说展出的素描作品,是他供学生临摹样品。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或中央美术学院,所以无法提供给普陀书画院展出。他说普陀渔民画展看过二次,印象深刻,很有新意,中国画传承千余年固守传统,画者以古为贵,始终跳不出这个范畴,市场拍卖也是越古越贵,所以家乡的渔民画是个创新,是新的地域画种,但要用国画和西洋画技法去滋润,你们要注意书画一旦被商业操作,就会演变成庸俗,渔民画也如此。

他在张峰先生书法作品前看了很久,说这作品功底很深,非一、二十年功夫写不出这笔好字。他也对朱海量先生作品有过评价,说朱先生书体很俊逸,有晋人之风。后来他又在电话中谈到家乡普陀书与画人才搭配不理想,要培养传统国画爱好人士,多与外界交流,等等,言语间流露出他对家乡的关爱。

生岳教授离开我们五年了,但他的美术作品将会不朽,他的学术成就是我们普陀人的骄傲。

返回上页】【打印】【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舟山市普陀区委员会(ptzx.putuo.gov.cn) 版权所有

地址: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商务中心1号楼 电话:0580-3019377 邮箱:ptzx@putuo.gov.cn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