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毕业生创业仍面临三重烦恼
区政协特约信息员唐伟反映:近年来,我市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出台了较多扶持政策,但在实际助力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大学生创业依旧面临较多来自外界的威胁与挑战。根据对浙江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问卷调查,大学生创业仍然面临融资难、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经验不足等问题。
一是创业资金筹措难。近年虽有大量政策出台,但因落实缺位与启动资金补贴少,对真正创业的大学生杯水车薪,有63.79%的受访者认为“创业、行政费用的透支”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威胁之一。如定海区相关措施显示,正常经营且参保满一年的,按创业场地租赁费的20%予以补贴最高1.2万元,但因宣传力度不足,有50%的受访者对政策“不关注,了解少或不了解”。创业学生因不了解政策便无法享受优惠和服务,而大多数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业资金难以兼顾家人与创业开销,不得不寻求众筹、互联网金融等外部融资,但成功率低,导致创业启动资金匮乏,试运营风险大,创业失败风险大。如2020年有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生寻找浙海大天使投资人融资,但因缺乏偿债能力和信誉度未成。
二是创业经验增长难。在学校教育时,由于现行高校创业培训不成体系,创业指导仅停留在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教授上,77.59%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兴趣以及创业能力难以从创业课程中培养,创业指导教师对社会企业与当下市场行情了解浅显,一些好项目成果难以转化为实践成果。而进入社会后,企业与行业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更倾向于投资有经验、有明确发展前景和高额预期盈利的创业项目,而大学生的创意普遍大同小异,少有革新,难以顺应市场需求,导致创业终止或失败。同时,舟山等地许多所谓的大学科技园与创业孵化基地,没有提供真正的创业咨询服务,创业大学生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的创业指导“一条龙”服务。
三是创业理念成熟难。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普遍稚嫩,创业心理冲动,创业战略较肤浅。由于在校学习时间与精力有限,大学生消化的理论知识片面,仅停留在书本,实战社会经验不足,所学技能无法充分应用于创业,部分人为网络信息误导,低估工作和创业难度,冲动创业、急于求成,抗压能力弱。同时,市场意识和营销理念匮乏,对市场空间潜力考虑不足,缺少企业运营可行性计划和盈利潜力考虑,难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相较于腾讯等大企业,大学生对项目评估、定位和目标模糊,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人员分工不明确,仅个别成员完成主要项目,其余浑水摸鱼。53.45%的受访者创业个人或团队不成熟,大多为一个或几个年纪、经验相仿大学生组成,用人稚嫩且市场观念浅薄。96.55%的受访者认为“个人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是创业劣势之一。
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创业就业扶持政策进校园力度,在校园短视频公号、学校微博、微信公号、学院网站、校内网等多种线上平台开设创业扶持政策公示板块,通过组成创业宣讲团等形式定点定期到各高校开展政策宣讲。积极利用第三方人才就业网,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专版。加大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力度。
二是强化多元资金支撑。视情适度分类提高创业起步资金支持标准,对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高校毕业生建议进一步提高创业起步资金标准。加大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支持力度,探索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专项担保业务,积极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业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优惠贷款和保险业务,进行金融滴灌。
三是引导提升创业素质。积极鼓励企业家、小微企业主、大学生创业代表、创业就业先锋、渔农村种养殖大户等创业就业典型到学校内开设讲座、沙龙等,提供就业咨询等服务,引导提升高校生创业思维。鼓励校企联合举行创业比赛等活动,引导在校生通过参加活动的方式提升就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