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渔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有效促进渔农民共同富裕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2-08-24

民盟普陀区支部反映:“民以食为天”,这平平常常的5个字道出一个深邃道理:对于人类来说,不管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还是几十万人口的区域,农业是一个永恒的基础产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的“社会带动性”已被其他产业所取代,但农业的“生存保障性”却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我市,一方面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萎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舟山的渔业被更多的人定义为夕阳产业;另一方面虽然舟山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出的农副产品口味优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但因为量少价高,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辛苦地种不如从其他地方引入,很多传统农业不断萎缩。当人们把更多地眼光关注到工、商、文、旅等产业发展上时,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无农不稳”。为此,建议:

一、加强基层渔农业生产服务机构建设

多年前,各镇、街道都有农科站、渔经站、畜牧站等机构为基层渔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现在很多站所都不复存在,大多只设渔农科这样一个行政性的管理科室,而无业务性的指导部门。如今,渔业较为发达的镇、街道还会有渔业服务站,但这些站所政府投入少,人、财、物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农、牧、渔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发展社会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好穿得更好过得更好,无论何时,农业农村都是出发点和归宿点,重视农牧渔生产服务机构也就是重视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二、加强基础渔农业生产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多年前,各镇、街道都配有为数不少的农科员、渔经员等专业的渔农业生产技术人员,那时水产学校、农校也是中专学生的热门首选。现在,培养了大批渔农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农校不复存在,但各种农业大学、海洋大学,甚至是综合性高校中都开设有各种农业、海洋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了、档次更高了,但服务基层渔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却越来越少了。没有一支完善的技术人员队伍的支撑,渔农业生产自然上不了规模,形不成气候。

三、加大渔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对渔业生产来说,渔港、渔船、渔具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舟山有很多国家级的渔港,这几年渔港投入明显不足;渔船的更新政府有较为完备的扶持政策,但渔具更新缺少扶持机制;传统农业基础设施政府同样投入不足,农田、农业灌溉、农机等基础设施政府参与度过小。渔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全靠渔农民自身投入,政府要参与其中,建立起一整套的扶持、管理和使用机制。

农业永远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他行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发展工、商、文、旅等经济的同时,不忘打造现代渔农业经济,形成服务机构齐全、服务人员充足、基础设施完善的渔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返回上页】【打印】【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舟山市普陀区委员会(ptzx.putuo.gov.cn) 版权所有

地址: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商务中心1号楼 电话:0580-3019377 邮箱:ptzx@putuo.gov.cn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