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远洋医疗协作网络,提升公海渔场健康保障水平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5-04-03

普陀区政协特约信息员、普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办公室副主任蒋柯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2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对包括水(海)上医学救援在内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出总体目标,细化工作要求,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海陆空立体协同救援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收治能力。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远洋作业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船员长期在远离陆地的公海区域作业。公海渔场远离陆地,环境复杂,渔民们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健康风险。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通信不便以及缺乏专业医疗资源,一旦渔民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伤害,往往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救治,这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健康和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远洋医疗协作网络,成为提升公海渔场健康保障水平的关键举措。

一、存在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严重不足。远洋作业船只上,多数仅配备基础的急救箱与常用药品,专业医疗设备稀缺,如数字化 X 光机、超声诊断仪、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在很多船只上尚未配备,难以对伤病进行准确诊断与有效急救。以舟山市普陀区为例,该区共有远洋渔船350余艘,仅有11艘远洋渔船初步建立远洋船员诊治室,聘用11名医生。此外,专业医务人员匮乏,多数船只仅依靠经过简单急救培训的船员进行基础护理,缺乏内科、外科、急救等专业医生,面对复杂病情束手无策。

二是海上通信差影响远程医疗诊断。公海区域通信环境复杂,卫星通信虽有所应用,但信号不稳定、费用高昂,导致远程医疗会诊难以顺畅开展。即便部分船只具备远程通信条件,由于设备简陋、网络延迟等问题,也无法实现高清视频会诊、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影响诊断准确性与治疗及时性。

三是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善。海上救援力量分布不均,部分偏远公海区域救援响应时间过长。当前,远洋船员主要通过运输船转运、就近入港等手段进行就医。如在公海作业突发脑梗阻、大出血等危急情况,难以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取得救助。此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上救援合作机制有待加强,国际协同救援能力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是打造多功能“海上诊所”,提升东南太平洋鱿鱼钓渔场和中西太平洋金枪鱼生产渔场等主要渔场的海上医疗保障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配船上诊疗室和船医,对船舱进行模块化改造,参照浙普远98”医疗船模式(配备门诊室、手术室、远程诊疗室及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移动DR系统等设备);配套搭建集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等多种功能一体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依托卫星通信技术,实现与陆地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海上医疗资源的实时连接。这需要政府给予专项财政支持。

二是优化医疗人力资源配置,政府统筹从沿海地区医院选拔全科医生及急诊科骨干,为医疗人员制定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援外医疗队形式派驻远洋医疗船,可参照援藏政策,对参与医生给予激励。结合海上医疗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医护人员专业性培训。

三是加强国际医疗合作,探索与国外的联合巡诊机制,通过提供跨境医疗服务,缓解就医压力。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成立专门的国际医疗合作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国在海上医疗领域的合作事务,在发生跨国海上医疗救援事件时,协调机构可迅速组织各方力量,制定统一的救援方案,调配救援资源,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开展。

 

返回上页】【打印】【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舟山市普陀区委员会(ptzx.putuo.gov.cn) 版权所有

地址: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商务中心1号楼 电话:0580-3019377 邮箱:ptzx@putuo.gov.cn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