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强烈呼吁切实加大公众日常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技术)普及 让“黄金四分钟”不再被浪费
民进普陀支部反映: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急救知识普及,事关生命大事。6月30日,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上,17岁国羽小将张志杰在比赛中突然倒地抽搐,现场竟然没有人在黄金4分钟内对其紧急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而是将其抬上担架送医,现场得到的是零有效救治,最终延误了抢救生命最黄金的4分钟,看了令人震惊和遗憾。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由于缺乏急救常识和技能,在面对突发事故时显得不知所措,而因此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2019年11月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宁波录制节目时突然心跳骤停晕倒猝死,期间无人采取任何急救措施曾引发热议,而今同样事情又再次发生,令人深省和反思。加大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已迫在眉睫。
一、加大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据医学专家介绍,心脏骤停病人的黄金抢救时间为4分钟。常见的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哮喘等疾病发作,最佳抢救时间为8分钟。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平均每1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骤停,而其中87%发生在医院之外,由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还不足1%,病人心脏骤停时身边没有会心肺复苏的急救人员,直接导致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还不到1%。而如果病人在3分钟内得到心肺复苏或电击除颤救治,成功率高达94%,4分钟内得到心肺复苏救治,存活率达50%;4至6分钟内救治,仍有10%的存活率。《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指出: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术(CPR)成功率极低,主要原因是对心肺复苏术的科学和技能培训欠缺,心肺复苏知识公众普及不足,缺乏第一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及时救治。由此可见,加强日常应急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加大自救互救技能推广,尤其是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意义非常重大且很有必要。但目前总体来看,我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体系滞后、覆盖面不广,群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低、技能掌握普遍薄弱,院外突发疾病的急救救治成功率极低。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就是“与老天爷抢命”,越早越好。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能够得到周围人的急救是非常重要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每个人都能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公共场所配备AED(体外除颤仪),可以使患者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
二、相关对策建议
1.建议切实加大公众急救知识理论和实操宣传培训。利用十红字专业应急救护培训及镇、街道、管委会和各类社会急救资源,发挥医疗人员的专业作用,在全区范围内分层次、有计划地实施急救知识尤其是心肺复苏急救技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海岛”等系列活动,通过加大力度广泛宣传,强化理论和实操培训,使更多人了解急救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技能,能及时实施急救行动,形成“人人关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参与急救”的良好氛围。
2.建议在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加大急救技能操作培训。发挥医学人才优势,建立和培养一支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并热心于急救的人员队伍,举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和操练。建议利用当前的抖音等网络新媒体优势,首先提高那些处于或能最先到达出事现场的行业一线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公安、消防、交警、出租车司机、宾馆饭店和商场服务人员、导游、教师、住宅小区保安等等,并将开展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工作情况作为相关部门的考核目标之一,以督促并提高重点行业人员的应急救护参与能力和水平。
3. 建议将常用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可延伸至中学至大学课程。普及急救知识技能,事关生命大事,应从小抓起。建议将日常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作为高年级小学生及中学生的必修课进行普及,将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实操普及培训延伸至中学至大学课程,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同时建议借助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抖音、小视频等新媒体优势,采取理论知识讲授、模拟仿真教学、新媒体线上线下互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进行普及推广,正确、规范、有效地开展适合中小学生的急救知识尤其是心肺复苏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应急救助特别是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024年7月10日